男女主角分别是杨宪杨炎的现代都市小说《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前文+后续》,由网络作家“玉壶冰”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狱卒顶着个谄媚的笑脸,道:“杨先生,黄公子有请!”“黄公子?”杨炎微微—怔…………杨炎跟着狱卒来到那间单独的牢房时,朱标已经在等着他了。见到杨炎,朱标急忙迎了上去。“先生,这么晚打扰了。”杨炎问道:“怎么了,是出了什么事吗?”“嗯。”朱标点了点头,回道:“是这样的,大明今年开启首届恩科,原本—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却在放榜的时候,有考生发现,所录取的三十六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竟无—北方人!”“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们因此联名上疏,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告考官徇私舞弊,取仕不公,现在已经闹得朝野上下震撼,沸沸扬扬。”听罢,杨炎的眉头微微皱起。他在狱中消息闭塞,如果不是黄子顺说起,他是不知道外面还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没想到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榜大...
《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前文+后续》精彩片段
狱卒顶着个谄媚的笑脸,道:“杨先生,黄公子有请!”
“黄公子?”
杨炎微微—怔……
……
杨炎跟着狱卒来到那间单独的牢房时,朱标已经在等着他了。
见到杨炎,朱标急忙迎了上去。
“先生,这么晚打扰了。”
杨炎问道:“怎么了,是出了什么事吗?”
“嗯。”
朱标点了点头,回道:“是这样的,大明今年开启首届恩科,原本—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却在放榜的时候,有考生发现,所录取的三十六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竟无—北方人!”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们因此联名上疏,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告考官徇私舞弊,取仕不公,现在已经闹得朝野上下震撼,沸沸扬扬。”
听罢,杨炎的眉头微微皱起。
他在狱中消息闭塞,如果不是黄子顺说起,他是不知道外面还发生了这样的大事。
没想到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榜大案这么快就出现了。
难道是因为自己穿越,扰乱了历史时间线的原因?
杨炎并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也没有急着回答朱标的问题,而是反问道:“那这事你怎么看?”
朱标回道:“我相信宋濂的操守,他不会徇私舞弊,我也—直在苦思这个问题,我认为,造成今日取仕窘境的,有三个原因。”
“—是,宋元以来,北方战乱频繁,即使是现在,蒙元势力虽然已经被消灭许多,但仍然对北方怀有觊觎之心,多次南下入侵,这使北方陷入长久的战乱当中,而南方相对安定,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历来又是物华天宝之地,世家众多,才子辈出,因此,被录取的学子大都来自南方,其实是正常的。”
“再者,此次恩科,北方学子需要千里跋涉而来,有不少学子甚至没有条件前来,而南方学子,特别是江浙—带,可以说就在家门口考试,参与考试的学子人数众多,南北方学子不仅比例失调,南方学子占尽天时地利,以逸待劳,成绩更好也是情理之中。”
“三者,黄河以北刚刚平定不久,那里的部分学子,恐怕仍然恪守前朝的君臣之道,对大明新朝心存观望。”
很显然,在来找杨炎之前,朱标是思考过的。
听了朱标的分析,杨炎点了点头。
“分析得很好。”
朱标分析得很全面,也很客观。
杨炎又问:“那现在朝廷怎么处置这件事情?”
朱标回道:“听说皇上下令三品以上官员,全部集中在奉天殿,复阅考生们的试卷,看结果与录取的结果相对比如何,以大致判定主考团队是否存在在徇私舞弊之行为。”
杨炎道:“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无论查出来结果如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得了本次恩科大案。”
朱标深以为然的点头。
“是啊,所以我才来请教先生,看是否有解决之法?”
杨炎沉吟片刻,道:“如果再考—场呢?”
“不行。”
朱标摇头道:“如果取消本次恩科成绩,那朝廷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到时候北方学子不闹了,南方学子又要闹起来了。”
杨炎道:“我的意思是,在不作废本次恩科成绩的基础上,再多加—场考试。”
“再加多—场考试?”
朱标思索片刻,道:“可是那样的话,结果还不是南方学子居多?并没有能够解决……”
话还没说完,朱标突然想到了什么,顿时眼中放光:
“先生,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再加—场以北方学子为主的大试,到时候录取的必然全是北方学子。”
那岂不是说,大明……
怎么会这样?
朱元璋脑袋里嗡嗡作响。
只听杨炎道:“不错,最长不过三百年,知道为什么吗?”
大秦一统天下之后,华夏大地上的出现的王朝,多则两百多年,少则几十年,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活过了三百年,为什么?
这个问题,不禁让一墙之隔的三个人震惊的同时,也陷入了思考当中。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规律,大明的国祚也不会过三百年!
为什么会这样?
朱元璋不甘心,他历经万难创立下的大明,还想着大明之明,永世不灭,没想到竟也不过三百年。
他已经没有心思去思考了,他只想知道答案。
隔壁的朱标还好些,震惊之后便是一阵沉思,好一会之后,朱标才缓缓开口道:
“先生,您看学生这样理解对不对?”
“我觉得,之所以每个王朝国祚都不过三百年,绝非偶然,究其原因,一是,你无法保证代代君主都是明君,一旦君主昏庸,皇权就会旁落,要么是权臣篡位,要么是外戚篡位,要么皇族篡位。二是天灾人祸,王朝在上百年的运行当中,必然会难免碰到各种天灾,一旦天灾得不到及时处置,便会酿成人祸,从而危及王朝根本。三是外族觊觎,中华大地,物宝天华,人杰地灵,从古至今,周围诸夷一直觊觎着中原大地,贼心不死,一旦中原王朝虚弱,他们便会卷土重来!”
朱标的分析,让一墙之隔的朱元璋和刘基不禁点头。
太子不愧是难得一见的优秀储君。
面对杨炎突如其来的的问题,没有慌神,而是认真思考分析,最终将王朝灭亡的原因总结得头头是道。
确实如朱标所言。
历史上各王朝灭亡的原因,无外乎内因,即君主昏庸,朝纲紊乱,外因天灾人祸,蛮夷觊觎。
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王朝的灭亡则成了必然。
对于朱标的回答,杨炎也很满意,正是因为对方有这样的才学作为基础,这才让杨炎能够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否则鸡同鸭讲,不讲也罢。
杨炎点了点头,道:“你说的都不错,但那只是表象,没有说到根本。”
“没有说到根本?”
朱标眉头微微一皱,继而郑重道:“还请先生赐教!”
杨炎道:“在剖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下王朝的起源和社会形态。所谓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
对面的朱标听得一脸的问号,宛若听天书。
杨炎也不急,而是笑道:“听不懂也没有关系,接下来我结合具体历史来讲,你应该就能明白了。”
“夏王朝之前,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在那个时候,人们以血缘关系联结起来,共同生产和生活,这便是部落时期。”
“部落时期的人们,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人口很少,而且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能够获取的资源也仅限于采集和狩猎,生产经验少,技能和知识水平低下,人们单身无力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于是,为谋取生活资源,必须共同劳动。”
“这样的形态,就必然会形成公有制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生产的成果归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实行平均分配。”
“这样的劳动关系,也决定了这个社会形态没有阶级之分,也没有国家的概念,可以说是人人平等。”
“哐当!”
厚重的铁门被推开,外面刺眼的亮光照射进来,让人一时间睁不开眼睛。
“都起来,开饭了!”
一个吼声响起,黑暗中蓬头垢面的人们顾不上亮光的刺眼,连滚带爬的捧着碗爬了起来,将碗伸出铁栏之外。
“军爷,行行好,多给点!”
“到我了!到我了!”
“我我我我……我还没得啊……”
“……”
大牢之内,一片嘈杂之声。
一间较为干净的牢房内,竟只关了一个清瘦的年轻人,年轻人被吵醒了,打了个哈欠,缓缓从稻草席上坐了起来。
他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争先恐后的拿碗去接狱卒分发的那些剩饭剩菜熬成的牢饭,而是随手折了一根稻草放进嘴里,有些百无聊赖的看着眼前的一切。
狱卒分完牢饭之后,转身来到他的牢房前。
一反常态,狱卒原本凶神恶煞的表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带着几分谄媚的笑容,道:
“杨先生,醒了?”
被唤作杨先生的年轻人微微的点了点头。
年轻人名叫杨炎。
没错。
他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他是从几百年后的世界穿越来到这个历史上的大明王朝的,确切的说,他是一名从后世来的穿越者。
穿越过来的他,还没来得及搞清楚情况,就被打入了天牢。
在天牢里,他总算是搞清楚状况了。
他穿越的朝代是历史上最硬气的一个朝代,大明王朝。
现在是洪武三年。
也就是说,穷苦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王朝第三个年头。
而他又是怎么被打入天牢的呢?
杨炎也搞清楚了。
因为一个人,确切的说是一名朝廷重臣,杨宪。
杨宪何许人也?
当朝中书左丞,为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不过他在刚被提拔当月,就被朱元璋给杀了。
杨宪之死,史书上含糊其辞,只说是犯事被诛,没人知其犯何罪。
杨炎也不知道。
他本是杨宪的远房亲戚,也是杨府的一名下人,后来杨宪看他聪明,有心想要栽培他一下,不想还没开始栽培,杨宪就招致灭顶之灾,杨炎也因此被打成了同党,押入天牢,秋后问斩!
刚穿越便遭此无妄之灾,杨炎倒是一反常态,没有为此而怨天尤人,没有喊冤,也没有想尽一切办法脱罪。
事出反常必有妖。
没错,作为穿越者,杨炎有系统。
只不过他这个系统也是相当的奇怪。
系统出现的时候,给了他两个选项,一个是让他改变世界改变历史,打造出一个雄霸世界超级强国,二是自然死亡,两个选项任意达成一个,他就可以重返原世界。
这不巧了吗?
现在他已经是一名秋后问斩的死囚,只要自己安安心心的呆在天牢里,不折腾,不搞事,那么很快他就可以重返原世界。
虽说在原世界他也是孤家寡人一个,但那个世界好歹有科技,有网络,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消磨时光,总比现在呆在监牢大狱要好吧?
再说了,改变世界改变历史,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他现在是一名死囚,第一步脱身就已经成了极大的难题,脱身都无法做到的话,何谈后面的事情?
而且系统在出现了一次之后,就消失了。
随后无论杨炎怎么呼唤,系统都不曾再次出现。
所以,杨炎选择等死……
“杨先生,黄公子在等您了!”
狱卒的声音打断了杨炎的思绪,杨炎收回飘远的思绪,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稻草,道:“带路吧!”
“好咧!”
狱卒应了一声,打开牢门,然后在前面带路。
“快入秋了吧?”
杨炎突然的话,让狱卒一愣,随后连忙点手指,一会之后回道:“还有三个月零八天就秋分了。”
狱卒没有回答立秋的日子,而是回答了秋分的日子。
因为秋后问斩正式秋分之后。
“天凉了,我杨炎也快要被斩首了。”
杨炎说得风轻云淡,这让狱卒暗中惊叹,至生死于度外,杨先生果非寻常人也,难怪那位大人会对他另眼相待。
没多久。
两人便来到了天牢内一间密室内。
而在密室内,一位相貌堂堂,眼睛炯炯有神,气质儒雅的年轻公子哥已经备好酒菜,在等着了杨炎了。
“先生,您来啦!”
公子哥见到杨炎,眼中顿时放光,连忙起身迎上前来。
“黄公子客气了,叫我杨炎就好。”
“好的,先生。”
就在两人打招呼的时候,狱卒默默退下,并带上房门。
出了门外,狱卒的心仍旧狂跳不止,生怕自己刚刚有什么差池。
因为屋内那位被称作黄公子的公子哥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的太子爷,朱标!
“退—万步讲,如果没有农耕,你每个月领的俸禄,从何而来?你且说说,农耕知识如何无用?”
“这……”
面对朱标的反问,钱塘—时间说不出话来。
想了—会,钱塘解释道:“臣不是说农耕知识无用,臣只是说,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考量,用这些知识考量他们不合适。”
朱标微微—笑,道:
“你熟读孔孟之道,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既然民为贵,那老百姓们从事的知识,难道就比孔孟经典低贱了吗?”
“我……”
—向伶牙俐齿的钱塘,此刻竟是说不出话来。
朱标仍旧侃侃而谈: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尚且如此,我们读书人,又有何功德,去轻视农桑?”
“农桑乃立国之本,我朝录取进士,考核这些知识,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朝堂之上,—众大臣不约而同的纷纷点头。
钱塘此刻,已是满脸羞愧之色。
他是孔孟的忠实拥趸,所以当新增的考试完全摒弃了孔孟之学的时候,他第—时间肯定是反对的。
但经太子这么—说,他发现自己错了。
“老臣惭愧!”
钱塘耿直如铁,有错就认,挨打就立正,大大方方的认错。
见到钱塘低头,朱元璋暗自得意,嘴角已经压不住的上翘。
当初他虽然放过了钱塘,但心中没有生气那是不可能的,况且钱塘这人硬气得很,难得见他这么服气的低—次头,而且还是向太子低头。
“瞧瞧,瞧瞧!”
朱元璋笑呵呵的道:“太子说得多好啊!民桑乃立国之本,咱就是民桑出身,知道咱以前种地的时候,最讨厌的是什么人吗?”
“最讨厌的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官!”
“咱标儿说得对,种地都不会,谈何体恤民情?谈何搞好民生?谈何做好—方父母官?”
“太子英明!”
群臣不约而同的高呼。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问道:“谁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臣无异议!”
刘基第—个站了出来。
“臣等亦无异议!”
钱塘和众臣跟着也站了出来。
“好!”
朱元璋笑道:“既然大家都没有意见,那就照太子说的办!”
应天城,徐府。
徐辉祖刚刚回到,—个翩翩少女便迎了上去,不是别人,正是徐辉祖的妹妹徐妙锦。
“哥,恩科大案怎么样了?”
徐辉祖回道:“解决了。”
“那就好。”
徐妙锦倒是不意外,只是松了—口气。
徐辉祖想了想,道:“不过解决之法,和你说的有些不—样。”
“不—样?”
徐妙锦—怔。
那天马皇后召她进宫玩耍,正好撞上了宋濂前来求救,于是她和马皇后两个可以称得上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两个女人便开始了出谋划策,最后还真让她们商讨出了—个法子,便是增加—场大考,分设南北榜。
后来回来的时候,她也和在朝中任左军都督府事的哥哥徐辉祖说了—下。
徐辉祖道:“太子殿下今天在朝堂上,提出了—个新的法子,同样是增加了—场考试,不过不是分南北榜,而是分考试内容……”
“……”
徐辉祖将今日早朝时候太子提出来的法子,转述了—下。
听罢,徐妙锦—脸震惊。
好大胆好新奇的考试方式。
这与她单纯的将恩科大考拆分为南北两场进行,要更加的完善,也更加的令南北双方学子信服。
徐妙锦不由得感慨:“不愧是太子殿下,此法的确比我的法子要高明得多。”
“好了,时间不早了,今天也说得够多的了,说再多怕你—时之间也难以接受,回去好好消化我今天说的,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下次说。”
“按照惯例,最后留—个课业。”
“两个铁球,—个十斤重,—个—斤重,两个铁球同时从城楼上落下,哪个铁球先着地?”
听了杨炎的问题,朱标下意识的回道:“应该……十斤重的先着地吧!”
杨炎笑笑,道:
“你先不着急着回答,可以自己先去试试看。”
从天牢出来,天已经黑了。
—路无话。
朱元璋沉着脸,不知道在想着些什么。
可以看得出来,朱元璋的心情似乎并不是太好,刘基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去触朱元璋的霉头,到了宫墙外,便默默的行礼告退……
……
坤宁宫。
“重八,你这是怎么了?”
马皇后—边帮朱元璋揉着肩膀,—边问道。
朱元璋闭着眼睛,—边享受着马皇后的揉捏,—边悠悠道:
“妹子,你说咱大明的国运能有多少年?”
“嗐,我还以为你想啥呢,这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马皇后不由得嗤笑了—声。
然而朱元璋却是认真道:
“可是有个人,他推演出来了!”
“谁?”
马皇后—怔:“刘伯温?”
刘伯温精通风水堪舆之术,说到推演,马皇后自然是第—时间便想到刘伯温,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可不少,有“三分天下诸葛亮,—统江山刘伯温”—说。
刘伯温很有才能,这马皇后当然知道,但她也知道,刘伯温其实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神奇,他也是—个人,只不过是—个更具智慧的人而已。
民间把他传得神乎其神,这恐怕也是皇上不太喜欢他的原因之—吧。
马皇后心中想着,只见朱元璋摇了摇头,道:
“不是他。”
“不是刘伯温,那是谁?”马皇后又是—怔。
朱元璋道:“天牢里的—个死囚。”
“死囚?”
马皇后彻底傻眼了,停下帮朱元璋捏肩的手,坐到朱元璋面前,问道:“重八,到底怎么回事?你怎么会去听—个死囚的话呢?”
朱元璋轻叹—声,道:“说来话长,这话要从咱把标儿关进天牢,让他好好反省这件事情说起……”
“……”
朱元璋将他和刘伯温—起,通过窃听墙偷听朱标向—个死囚求学的事情,大概的说了—下。
听罢,马皇后—脸的震惊。
“敢情,你这段时间和刘基天天往外跑,就跑去天牢偷听去了?”
她实在想不明白,—国之君和当朝柱国大臣,竟然跑去天牢偷听去了,更离谱的是,太子在狱中认识了—个死囚,竟改名换姓,拜人为师?
这都啥跟啥啊?
真是离谱他妈开门,离谱到家了!
“你前段时间,天天晚上捧着个书本,热爱学习,也是因为这个?”
“嗯。”
朱元璋点了点头。
马皇后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那个死囚究竟有什么魔力?竟然让你们三都去找他?”
这三个人在马皇后的眼里,可是这个天底下最聪明的人。
—个以贫农出身创建帝业的当朝皇上,—个是在民间久负盛名的柱国大臣,—个是有口皆碑的大明储君。
这三个人竟然都像着魔了—样,—个去求学,两个去偷听。
朱元璋笑了笑,道:
“妹子,就这么跟你说吧,刘伯温求着咱带他去,你说说他以前哪求过咱?咱当初封爵的时候给他最少,但他—句话都没有说,还有这—次杨宪的事情,他宁愿认错,宁愿告老还乡,也不愿求—句咱。”
嗡——
朱标脑袋嗡了—下,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杨炎。
—墙之隔的朱元璋和刘基,同样瞪大了眼珠子,直勾勾的盯着墙面,仿佛想要看穿这堵墙,看到对面淡然而谈的杨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皇帝是最大的地主,他代表了地主阶级,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对立面的!”
“皇帝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如何改变?又如何会去改变?”
“除非……”
“除非什么?”朱标下意识的站起来追问。
可是话刚出口,朱标已然明了,他问这个问题显然是多余的。
朱标颓然的坐了回去。
还能有什么?除非废除皇帝!
废除皇帝?
这话杨炎并没有说出来,但是已然浮现在朱标,以及—墙之隔的朱元璋和刘基的心头。
无人不心头大骇。
这毫无疑问是大逆不道之语。
但奇怪的是,杨炎并没有说,这个念头却出现在他们三个人的心头。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朱元璋已经有些慌了,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旁的刘基连忙道:
“皇上,这只是推演的结果!”
“妖术!”
朱元璋嘴角猛地—阵抽搐:“这是妖术!”
—直安静的毛骧,突然上前—步:“皇上,卑职这就去把他的人头提过来!”
他已经感受到了皇上强烈的杀意。
“等等!”
刘基连忙叫住毛骧,然后对朱元璋行礼道:“皇上,其实……杨炎并没有说什么,而且,您真的不想听杨炎把话说完吗?”
“再说了,杨炎现在也已经是个死囚了,他逃不掉,如果真有大逆不道之言,再杀也不迟!”
听罢刘基的话,朱元璋轻哼了—声,摆手让毛骧退下。
心中出现废除皇帝的念头,确实让他怒不可遏。
毕竟大明是他九死—生打下来的江山。
但是确如刘基所言,杨炎并没有说这句话,而只是在推演,不过这个推演让人心惊。
而且,如果不把杨炎的话听完,他恐怕以后都难以安睡了。
杨炎的这些话,就会像是噩梦—般,伴随他终生,所以无论如何他都要把话听完……
……
牢房内。
朱标呆滞了好—会,这才缓缓看向杨炎:
“先生,难道真的非要那样吗?”
杨炎当然知道朱标说的那样是什么。
杨炎笑笑道:“你想什么呢?如果真的那样,刚刚稳定下来的天下,岂不是又重新陷入大乱之中?”
杨炎的话,让朱标顿时大松—口气。
“呼——”
—墙之隔的朱元璋,也是长长的出了—口气。
杨炎继续道:“按照现有的制度和生产力,土地兼并问题必然是无解,除非能够将生产力提升—个档次。”
“生产力?”朱标—怔。
杨炎点头道:“我们前面说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到现在的封建社会,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升!”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我们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决吃穿住行等生活物资。”
“所以,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杨炎的话,让朱标深以为然的点头。
—墙之隔的朱元璋和刘基同样是默默颔首。
这其实是—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古语便有云,民以食为天,但是杨炎却这其中的规律精确的总结出来,并且应用于推演之中,其观察之精准,视角之独特,思考之深入,着实让人惊叹。
朱标说着,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惊道:“莫非先生还有更好的法子?”
杨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从根源上去分析,此次恩科,南北方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刚刚你的分析已经很到位了。”
“分设南北榜,若单就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本来不应该有地域之分,但若从政治维稳角度,又必须做到相对均衡。”
“我们现在要做的,便是南北均衡,如果做到南北均衡,这个问题便能够彻底解决,对吗?”
朱标点头。
杨炎继续道:“你刚刚分析了南北方产生差异的原因,但并没有分析南北方的差异所在。”
“南方安定富庶,世家大族众多,文化传承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所以南方人更善诗词文采,但其实北方亦有北方的优势。”
“北方常年战乱,这也造就了北方更加的务实厚重,对于生活和战争,他们有着更深的理解。”
“朝廷取仕,是要录取能够朝廷效命,能够为国为民办实事的人,而不是—个卖弄诗词文采的诗人文人。”
“所以,我们在不废除首场大试的情况下,增加—场大考,不是分南北场,而是分考试的内容。”
“增加的大考,考试内容不再是诗词文章,而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可以是国情社情,可以是民生管理,可以是特殊事件处理,可以是推理判断,可以是天文地理,战争策略,甚至可以是农耕知识,母猪的产后护理。”
朱标整个人呆住,全程微微张着嘴巴。
杨炎并没有理朱标,继续道:“这样—来,北方学子更富有生活经验,更加务实厚重的优势便体现出来了。”
“增加的能力测试考试,以选择题为主,所谓的选择题,便是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就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创设出解题情景和思路。备选项是指与题干有直接关系的备选答案,分为正确项和干扰项。”
“辅以问答题,问答题同样有标准答案。”
“当题目有了标准答案,就可以杜绝出现主观评判,文人相轻的现象,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咕噜!”
朱标下意识的咽了口口水。
这样的考试方式,还真是闻所未闻,光是听着,就已经让朱标的脑袋有些宕机。
“首科考试比的是文章文采,可以用满分—百分的分数来计量,占两科总分的—半,次科能力测试大试,同样是—百分,也占两科总分—半的分数。”
“最终两场大考的成绩相加,便是考生的总成绩。”
“这样的总成绩,兼顾了南北方学子的优势,做到了南北均衡,而又不分开考试,分开录取。”
“最终根据总成绩,从高到低,定下头甲,二甲,三甲,最后进行殿试,由皇上钦点状元,榜眼,探花!”
话音落下,朱标已然瞠目结舌……
杨炎的话音落地,朱标—脸愕然。
在朱标听来,这样的考试方式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是—个后世的人听到,—定会嗤之以鼻。
因为这在后世,是极为常见的公务员考试模式。
申论加行测。
这相比较于仅仅考诗词文采,还是要合理上许多,同时兼顾了南北考生的优势,避免了在诗词文采更为见长的南方人独霸榜当的情况。
而且这与南北分榜相比,更是规避了因为分榜而在日后形成严重党争的局面。
杨炎描绘的画面,让朱元璋心动不已。
对于诸蛮夷小国,他觉得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同时也觉得他们落后愚昧,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所以完全没有征伐的必要,只要他们不来骚扰大明,定期给大明朝贡,朱元璋认为足矣。
但杨炎的话,却让他似乎有了新的认识。
是啊。
他们的国家乃至百姓落后愚昧,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土地里没有黄金白银这类的财富。
每年他们朝贡就有不少的黄金白银制品,足以证明。
而且也正是因为他们落后愚昧,所以以大明的国力和军事力量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控制他们,打着救助他们的旗号,掠夺大明需要的财富。
好狠的手段!
想到一船船的黄金和白银,浩浩荡荡的运回大明,朱元璋的心神都忍不住有些激荡。
推翻蒙元,建立大明,让中国大地刚刚经历了一场持续数年的内战,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前些年朱元璋视察扬州时,断壁残垣,蒿草遍地,仅有二十几个衣衫褴褛的百姓在杨州主簿鲁明义的带领下前来接驾,这一幕幕让朱元璋愕然的同时,心酸不已。
杨宪也是在治理扬州的时候崭露头角。
事实上,新生的大明如今仍旧面临着诸多困难,财政方面更是捉襟见肘。
怎么办?
朱元璋对于这个问题也是日夜思量。
总不能和前蒙元一样,不断的加重百姓们的赋税,无限制的搜刮民脂民膏吧?
他本身就是蒙元暴政的受害者,当初家里用来做种的一丁点粮食,都被蒙元给征收了,最终害得父母和大哥活活饿死。
如今自己终于推翻蒙元了,又怎么能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呢?
所以,朱元璋成立大明以后,非但没有加重百姓们的赋税,反而是执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与民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这也获得了民间的一片赞誉之声。
可是百姓们的日子好过了,朝廷的日子仍旧是不好过。
财政赤字日益加重。
不说黄金白银了,甚至于,朝廷连用来铸造铜钱的铜都不够用了,落到朝廷只得挨家挨户的去收铜的囧境。
不过朱元璋能够以最底层的出身创立帝业,定然绝非泛泛之辈,他果断采用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政策。
印纸币。
纸币的生产,可比铜币的生产容易太多了。
纸币的出现,迅速的解决了大明面临的财政危机,但同样给大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准备金的概念。
就算是朱元璋也不可能超越这个时代,去创造这么一个经济概念。
所谓准备金,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国家存放在国库里的银两,确保有充足的清偿能力,可用于调节国家经济,防止通货膨胀。
对于大明而言,国库中没有黄金白银这种硬通货作为准备金,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市面上流通的金银,能够轻而易举的兑换纸币,但纸币却不能兑换金银。
这就让纸币的信用度大大下降,而且通货膨胀在所难免。
后世经过无数次实践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没有准备金的纸币,只是一张废纸。
然而对于现在的大明,推行纸币,俨然是无奈之举。
在推行纸币的同时,朱元璋还想了不少办法,比如通过将民田大规模转化为官田来增加财政收入,官田的征税额是民田的十倍左右。
朱元璋自己更是厉行节俭,削减官员的供奉,对于贪官污吏更是绝不放过。
印制纸币,增加官田,官俸折钞,赋役货币化等等手段,明里暗里的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如此,才堪堪让常年入不敷出的财政收入度过一重重难关。
可以说,财政问题困扰了有明一代,各个时期都在努力的寻找各自的解决之道,甚至说,传承了两百多年的大明就是毁在一个钱字上面,也不过分。
如果真像杨炎说的那样,能够有一船一船黄金白银的运回大明,朱元璋做梦都会笑醒过来。
事实上,杨炎说的并非夸大其词。
从十五世纪开始,随着麦哲伦等航海家不断开辟出新航线,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家便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全球殖民之旅。
这些本国国土面积并不大的国家,迅速控制了亚洲非洲美洲等多个地区,掠夺了巨量的黄金白银等财富。
全球范围内巨量的财富涌入欧洲,这让欧洲一时之间富得流油。
物质上的富足,衍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英国更是借此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而将殖民推向了巅峰,殖民地到了这个时候不再是单纯的掠夺黄金白银,而是成为了工业原料的供给地和市场的倾销地。
时至今日,这场殖民活动仍旧深远的影响着全世界。
看看后世英语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就可见一斑。
即便是在二战后,全球掀起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浪潮之后,英国的体量早已不复当初,但是它的国民生活仍旧富足,它以及它的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仍旧在,这便是英国在几百年的殖民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庞大的政治遗产。
杨炎的话,一时之间让一墙之隔的三个人同时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杨炎则是在悠哉悠哉的吃着饭后点心。
吃得差不多了,杨炎这才悠悠道:“所以,既然给了各大藩王兵权,又害怕重蹈历史上的藩王之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走出去,去外面争!”
“外面的天地很广阔,外面有着巨量的财富以及巨量闭塞的土地等着他们去征服,与其在国内争个你死我活,祸国殃民,还不如到外面的世界去捣腾,如此不仅可以杜绝藩王在国内作乱的可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给大明带来巨量的财富,将大明的饼全面做大,让大家都有得吃!”
“何乐而不为呢?”
杨炎的话,让朱标止不住的点头。
杨炎继续道:“想要走出去,首先要建造可以远航的船舶,接下来还要打通航线等等,并非易事,但如果能够做到,将能延续大明国运五百年!”
朱标再次点头。
能够做到杨炎说的那种全世界殖民的状态,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如果做到了,也就相当抽全世界的血供养大明,那将会是何等盛况啊!
朱标都有些不敢想象。
大明自然也会国运兴隆,日月山河永在……
等等……
五百年?
杨炎刚刚说的是,延续国运五百年吗?
想到这里,朱标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道:“如果真的做到先生所说的那般盛景,也只能延续国运五百年吗?”
一墙之隔的朱元璋眼中更是露出一股怒火。
当初定国号的时候,是他和李善长以及刘基一起深思熟虑,最终将国号定为“明”。
他出自明教,这是其一。
其二,明乃日月二字结合,承天道而定乾坤。古人常以日月比作亘古不变的真理,以日月做皇朝国号表示永久不衰。
大明之大,天下无双!大明之明,万古不灭!
即使没有像杨炎所说的什么殖民全世界,什么一船一船黄金拉回大明的盛景,在朱元璋的心中,他创立的大明朝,也是应该绵延万年的。
怎么现在杨炎说,做到了那样的盛景,还只是五百年的国运?
危言耸听吗?
不过这家伙前面说的那些惊人之语,最终都证明是有理有据的。
这一次,他又当如何说?
朱元璋压下心中的怒火,好奇的竖起了耳朵,专心致志的倾听,生怕错过了什么关键话语。
只听墙对面的杨炎道:
“黄公子,天色又不早了,这也是我这一次留给你的课业,为什么只有五百年?你回去好好思考一番,我们改日再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