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江离李世民的其他类型小说《结局+番外各朝观看现代建国,皇帝们震惊了江离李世民》,由网络作家“芙蓉树下”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那名大师兄,就在不甘的吐血中倒下。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缩影。有太多的义和团成员红了双眼,用满腔的恨意,看着朝他们举起枪炮的清军。“世道黑暗!我们是唯一站起来敢用血肉之躯反抗的人!”“剿灭了我们,谁来替你们抗击洋人!!”他们用尽全力,发出仰天长啸的吼声。“哐当!哐当!”天地昏暗,这声吼仿佛夺去了义和团所有人的精气神,他们没有力气了,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长刀、符咒,身躯软软的瘫倒在地上。洋人的枪炮没有打垮他们。八国联盟的镇压也没有吓到他们。可一支小小的清军,却打垮了他们。“咳咳咳……”大唐。看到这极度黑暗的一幕,李世民只觉得胸闷一阵沉闷,脸色苍白,剧烈咳嗽起来。这是朝廷最腐败、最黑暗的地方,此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看不得这些,看得几乎屏住...
《结局+番外各朝观看现代建国,皇帝们震惊了江离李世民》精彩片段
那名大师兄,就在不甘的吐血中倒下。
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缩影。
有太多的义和团成员红了双眼,用满腔的恨意,看着朝他们举起枪炮的清军。
“世道黑暗!我们是唯一站起来敢用血肉之躯反抗的人!”
“剿灭了我们,谁来替你们抗击洋人!!”
他们用尽全力,发出仰天长啸的吼声。
“哐当!哐当!”
天地昏暗,这声吼仿佛夺去了义和团所有人的精气神,他们没有力气了,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长刀、符咒,身躯软软的瘫倒在地上。
洋人的枪炮没有打垮他们。
八国联盟的镇压也没有吓到他们。
可一支小小的清军,却打垮了他们。
“咳咳咳……”
大唐。
看到这极度黑暗的一幕,李世民只觉得胸闷一阵沉闷,脸色苍白,剧烈咳嗽起来。
这是朝廷最腐败、最黑暗的地方,此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看不得这些,看得几乎屏住呼吸,大口喘气。
有时候,真正击垮一个人,就在一瞬间。
这种感觉,他懂。
玄武门之变,还历历在目。
可如今,他却看到了比玄武门之变,他亲手诛杀皇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还要惨烈混乱的一幕。
“他们……都死了吗?”
大秦。
嬴政望着天空中的画面,忍不住低语,目光深邃。
他看到了,八国联军的士兵们对着已经手无寸铁、投降了的义和团成员扣动扳机。
由于人数众多,他们还将大批的义和团成员聚集在一起,赶至河边,一并开枪。
最小的死者,甚至只是个刚出生的婴儿!
还在母亲的襁褓中,就这样被刺死。
昏庸的朝廷依旧无所作为,反而为了自保,帮着八国联盟来屠杀义和团幸存的人。
甚至在结束后,清廷官员送来两顶轿子,用作褒奖八国联盟的锦旗,上面写着:祝效华封!
“没希望了,我们的国家,再也看不到希望了……”
联军入城后,整个京城满目疮痍,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到处都是尸横遍野。
有留着长辫的清朝男子双目无神的瘫坐在地上,哀声痛哭。
旁边,是扛着洋枪洋炮的联军。
他们耀武扬威的从男子身边,眼神轻蔑的看了一眼男人脑袋后的长辫。
在他们眼里,清朝男人的长辫,是落后、蛮夷的象征。
可他们没有去欺辱男子,而是来到他的身边,假心假意的扶起他,并站在一起,拍下一张照片。
“混账!!!”
看到这里,各朝皇帝终于忍不住了,一巴掌重重拍在龙椅上,龙颜大怒。
“我泱泱大国,民族齐天,何曾被人这般欺辱过?”
“脊梁骨还在吗?怕是被洋人鬼子的枪炮给打断了吧?”
该国,站起来了吗?
是站起来了,但是它太矮小了,刚刚站起,就有被踢倒在地上。
陷得更深!
画面一变,天空中盘点文字继续。
1900至1901,该国从乌烟瘴气的一年,迈入另一个荒唐耻辱的一年。1901年,清廷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1年,这也是李鸿章在世的最后一年,那一年,李鸿章七十八岁。
老迈的李鸿章,已经看不清自己与国家的路了。
“内乱如何得止?如何得止?”
他捶足顿胸,老泪纵横。
画面中,他与庆亲王王奕劻一同前去谈判。
从走进大门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个国家的主权沦丧,将完全沦为殖民地。
谈判桌上,八国联军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十亿两白银。
李鸿章面色坦然的表示:“当初签订的《马关条约》的2亿两白银都还没有还清,如果再赔十亿两白银,清朝就是变,也变不出来,等到清朝崩溃,你们最后连一分钱也拿不走。”
八国代表思量再三,最终将白银数量定在四点五亿两。
当时大清大约有四点五亿人,意在惩罚大清每人赔偿一两银子。
面对各国的苛责与挑衅,李鸿章病入膏肓,早已无力辩驳。
但是他苍老瘦弱的身子在颤抖,模糊的视线,早已忽明忽暗,心头埋着一口淤血,无法吐出。
“签字吧。”
庆亲王拿起合约,看着条约里一条条不平等条款,握着笔的手都在颤抖。
这个字,他不愿签啊!
签了,等于国都卖了!
“庆亲王啊……”
这时,耳边传来苍老沙哑的声音。
是李鸿章。
他老得像风中残烛一样,仿佛下一秒就会熄灭。
可他却接过庆亲王手中的笔,笑得无奈,笑得苦涩:“卖国条约上最难签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留下就是千古骂名,王爷还年轻,路还长,还是由我来罢!”
说完,毫不犹豫的在合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签字时,江离给予了画面特写,让各朝皇帝得以看清签字的细节。
“这字……”
此刻,嬴政、汉武帝、李世民、朱元璋、宋徽宗等皇帝集体震撼。
李鸿章是签字了,但是他将自己的名字全部挤在一起,组成一个神似‘肃’字的签名,外人很难分辨出这是李鸿章的名字。
也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的,‘肃’一字代指“一等肃毅伯”,是李鸿章的爵位,也是他行走朝廷的称谓,而今,却成了钉在耻辱柱上的见证!
“噗!”
签完字,李鸿章终于忍不住了,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经医生诊断,李鸿章旧疾复发。
11月7日,李鸿章忌日到来。
那一天。
李鸿章已穿上寿衣,静等天命到来。
可他眼睛依旧瞪得大大的,眼眸颤动,像有什么事放心不下。
他的旧部问他是否还有什么心事放不下。
那时,他已不能说话。
旧部周馥向李鸿章承诺:“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
李鸿章这才留着泪告别人世。
后在整理先者遗物时,才发现李鸿章生前曾写下最后一道奏折,上面只有八个字:外修和好,内图富强。
中华的出路,在“富强”二字,唯有“富”起来,才能“强”起来!
或许他才是看得最透彻的那个。
“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唯留学生而皆放纵卑劣,则中华真亡矣!”
陈天华声音喑哑。
茫然间,他过去的一幕幕,如走马观花般浮现在他眼前。
回首间,人母早逝,父为塾师。
虽然自幼清贫,却也坚持好学不辍,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提篮叫卖。
再回首,岳麓书院,才情惊艳,心有满腔报复,湘某令识其才,欲以女嫁之以妻,天华效仿霍去病“国不安,吾不娶!”拒之。
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点希望,就这样破灭了吗?
陈天华眼里流下血泪,可他的脸上却扬起笑容,眼里爆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孙先生,新国当立!天华先去之!”
陈天华将手中的《绝命辞》用力一扬,接着趟着海浪,一步步走入深海之中。
大浪拍来,人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一纸《绝命辞》,随风飘扬。
他到死都在期盼着。
画面随之变黑,天空中,文字出现。
大森海湾,陈天华投海自尽,年仅三十一岁,于第二年尸体被运回故乡星城。
这一日,天色阴沉沉的,下起了大雨。
陈天华尸体被运回国的消息传遍整个星城,全城轰动。
无数星城百姓争相奔走,自发结成队伍,要送先生最后一程。
每家每户门口都挂上了白色的招魂幡,抬棺队伍在暴雨中前行,一边走,一边大喊:“好男儿当以身殉国,天华先生不退不让,先生大义,下棺!”
暴雨,吓得更大了。
可前来吊唁的民众,没有一个退去的。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放声大哭。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十个,百个,千个。
到最后,满城悲哭。
这个年轻人,以自己的生命,唤醒了被蒙蔽的国人、同胞,舍生取义。
此时此刻。
南宋。
文天祥满身疲惫,但是他还在远征。
抗元救国大业未尽,自当肝胆相照。
可是这一刻,他看着天空中的画面,也不禁湿了眼眶。
“这个少年,以死唤醒了中华之魂!何等风骨?”
“异国他乡,他的死,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
与此同时,西汉。
匈奴北上,苏武正在牧羊。
看着此刻一幕,这位面对匈奴威逼利诱,仍拄着汉朝旄节,不屈节辱命的外交,此刻也终于身子颤抖起来,热泪盈眶。
“先生以命开路,大义也。”
“汝以命换来的大国,定如你所愿。”
苏武期待着。
大明。
刘伯温抬头看着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
身为宰相,他看到的更多。
那是一个个风骨之人,站在民族变革时代的前沿,无惧生死,独对黑暗。
只要需要,人人都可献出生命,人人都甘之如始,为了心中模糊的‘大义’!
古有死者重于泰山,这一次,轮到了陈天华。
“唯死而已,有这等觉悟的,世上又有几人?”
“所谓的民国,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国……”
这位宰相低语着,看着天空中那黑漆漆的画面,仿佛看到了迂腐沼泽中第一道升起的光亮。
但不是唯一一道。
现在,各朝的帝王将相,圣贤诗人,乃至广大寒门百姓都全神贯注的这一幕。
陈天华以死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他们期待着。
崭新的一幕出现。
陈天华的葬礼虽然在国内举行,遗体厚葬于星城岳麓山上,但在东瀛东京,同样为其举行了葬礼。
一位留着短发的年轻人走出葬礼,深深吸了一口空气。
这时的东瀛天气稍微有些寒冷,年轻人不禁裹紧了身上的白大褂。
作为仙台医科学院的学生,周树人感觉自己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处。
原本腐朽的街道,却比往年要多一些生气,来往的人群,几乎人手一份《革命军》、《猛回头》、《警示钟》这样的革命书籍。
列强依然加大力对清国掌控的力度,朝廷依旧逆来顺受,碌碌无为。
这一年,章炳麟还在监狱里,但是他很快就要出狱了;
周树人还没用一个叫‘鲁迅’的名字做笔名,他奉母之意,回国与一个叫朱安的女子成婚,三天后便返回东瀛,继续求学;
孙先生、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分歧越来越大;
没有人知道,1906这一年会发生什么。
但寒冬二月里的一声惨叫声,打破了原本的平静。
天空中,文字出现。
法蓝西传教士王安之包庇手下教众侮杀民女一案,引起众怒,南倡县令江召棠秉公执法,还清白于朗朗乾坤,却遭传教士王安之记恨。
王安之要求释放入狱教众,遭拒,一怒之下,王安之持刀刺死江召棠喉咙,一时间南昌大地,群情激奋。
随着文字落下,震撼画面,也随之出现。
江召棠被传教士刺死的消息很快传开,闹市街头。
几位热血青年召集群众,愤然开口:“江县令是我们的父母官,设身处地为我们的利益着想,要是没有江县令,我们肯定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我们的恩人,却被那群洋传教士给迫害了!”
“这里是中华之地,他们,怎么敢的?怎么敢的!!”
愤怒的声音,越来越响,也越来越多。
集市里,越来越多的人怒目圆睁,要为他们惨死的父母官鸣不平。
在经历了去年拒米运动胜利后,反抗的种子已经在这些底层民众心中发芽了。
“聚集起来,讨个说法!”
集市里,有人大声怒喝。
反抗的火,燃烧得熊熊旺盛。
易知社,一群由爱国人士自发组织的诗社。
这一刻,气氛凝重,每个人都神情严肃,眼中像是带着火。
“砰!”
终于,由蔡瑞霆率先起身,愤怒的拍着桌子:“这群洋人打着传教士的名义,在我中华土地上作威作福,现在连人命都闹出来了,如果不团结起来反抗,那中华,还有血性可言吗?”
于是,易知社成员开始奔走。
各朝皇帝看到的,是一位位年轻的身影,冒着烈日、大雨,在大街小巷中争相奔走,印发传单,四处演讲,号召罢工、罢市。
不是革命,却胜似革命。
反抗的火种,已经埋进了每一位南倡民众中。
此刻,大秦。
望着此刻的画面,嬴政陷入沉思。
“又见反抗……”
他这般低语。
似曾相识的场面,可对比去年的那一次拒米狂潮,这一次的反抗,明显更加愤慨。
虽然规模不及去年,但是每个人的眼里,都带着戾气,如饿狼一般。
假如他们手里此时有把刀,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捅进去。
嬴政的心里,没来由的感到一阵寒意。
宋朝。
宋仁宗不可思议的望着画面,喃喃自语:“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吗?”
一位位声讨的人,如一簇簇微小的火苗,组合起来,就成了一团炽热的火。
他们会燃烧前方的黑暗,也同样会被当成‘造反’处理。
“从没见过这样的造反……”
宋仁宗喃喃自语。
这群社会底层人士,直接跳过了清廷,反抗洋人的统治,这样的跨阶级反抗,令人震撼。
“我中华之土地,岂能由外邦异族胡作非为?”
“杀人偿命,血债血偿,天经地义!”
“呼……”
秦朝。
嬴政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仿佛要把心中所有积压的沉重给吐出来似的,目光阴郁。
“和甲午海战一样,又失败了……”
一样的前路光明一片,让人感到希望,仿佛推翻旧制,成立新国,就在眼前,可结果,也是一样的失败。
这一次变法,包含了多少人的心血?
他们都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心怀大义,见不得国权丧失,日渐沦丧。
所以要改变!
为了天下。
为了苍生百姓。
也是,为了自己。
“我不理解该如何改变?”
嬴政低眉,自言自语。
他带领的大秦所向披靡,所过之处,金戈铁马,各国无不臣服他秦国的战戟之下,所以根本无法想象这个屡战屡败,国权丧失的年代。
“只觉得惋惜罢了……”
李斯躬着身子,在下方低语。
春秋。
“变法失败乃常事,变法之人下场如何?”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密切关注着。
很快,天空上新字浮现。
慈禧重掌政权后,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缉拿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下令捕杀。
参与革新的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等人也相继被通缉。
随着文字画面,呈现在众皇帝们眼前的,是一片荒凉萧瑟之景——
街道所过之处荒无人烟,大街上满是落叶萧瑟,城墙之上,贴满了一位位维新人士的通缉画像,与悬赏令。
慈禧当政后,一夜之间,维新人士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
“砰砰!”
某个角落,被通缉的‘维新人士’被发现,他想逃,可四面已经被包围了。
震耳的枪声响起,那人中枪倒地,衣襟染了一大片血。
他迷茫的看着这个天空,看着这个经不起折腾的国家,口中想大喊。
为什么?
为什么会失败啊?
明明,马上就要成功了……
功亏一篑,功亏一篑。
可这些话到嘴边,冒出的,却是大量鲜血。
另一边,一艘渡轮,正漂洋行驶在茫茫大洋上。
康有为静静地站在甲板上,眼神茫然的看着那阴沉沉的天空,乘风破浪的海风吹在脸上,跟刮骨刀似的,火辣辣的疼。
可康有为跟没感觉似的,依旧茫然的看着前方。
他是慈禧太后政变前的前三天离国的。
其实在政变三天前,他就预感到了会失败,于是提前出城出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艘游轮是开往香江的,但是他的未来在哪里?
康有为两只手死死握着甲板上的栏杆,直至在栏杆上留下两道清晰的手印。
浏阳会馆。
梁启超急匆匆赶到,却发现谭嗣同还留在会馆之中。
看着眼前那坚毅严肃的脸,梁启超脸上满是苦涩,沙哑说道:“逃吧,官兵马上到了。”
谭嗣同站于窗边,缓缓摇了摇头。
他目光看向窗外,看着这灰蒙蒙的天,以及满城维新人士的通缉画像:“我不逃,也不打算逃,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有招后起。”
梁启超张了张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从谭嗣同的眼里,他看出了死志。
“变法失败了,可我还想尽我之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谭嗣同背对着梁启超,继续说道。
官兵快来了,梁启超咬了咬牙,还是一个人逃离了这里。
在东瀛手相伊藤的帮助下,梁启超逃亡东瀛。
离国前,梁启超悲愤提笔,写下《去国行》:呜呼济艰乏才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潇潇风雨满天地,飘然一身如转蓬,披发长啸览太空。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
9月24日,谭嗣同于浏阳会馆被捕。
“唉!”
看着天空上的字,所有朝代之人无不唉声叹息。
再次出现的画面,赫然是在牢狱之中。
皎洁的月光透过天窗照射进来,将谭嗣同的脸色照映得一片惨白。
他早已换上一身白色囚服,双手双脚带着铁拷,甚至衣襟上,还染着点点斑驳血迹。
哪怕身处牢狱中,他的脸上也没有半点恐惧之色,有的只是眉宇之间的一抹忧色。
他在担心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变法失败之后,这个国该何去何从?
这是,牢狱里冲进来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
大刀王五。
王正谊,自幼学武,由于兄弟中排名第五,所以叫‘大刀王五’。
他是来劫狱的。
可谭嗣同却拒绝了:“谢谢了,但是救不救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个国家,已经没救了。”
王五哑口无言。
他是个粗人,听不懂四书五经,但是最起码礼仪孝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所认识的谭嗣同,应该是敢为天下的先驱者,眼里,总是带着光的。
可是现在,他却看到了绝望。
王五走了,他的妻子李闰来了。
她跌跌撞撞来到监狱探望,情到深处,她哭着说:“我最遗憾的是没有为你生个一儿半女,你是民族的英雄,理应该有后代继承你的血脉!”
对此,谭嗣同只是歉意的笑笑:“阿闰,这辈子是我对不起你,若有下辈子,我还娶你!”
“至于孩子就不必了,我们的孩子生于一个看不到希望的乱世,不如不生,生下来,也不过一个奴隶罢了。”
“今日,我虽死!但我始终坚信,我的血,我的死,会唤醒一个国!”
话落,谭嗣同大笑,于狱中题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一夜过后,谭嗣同登上囚车,来到菜市场门口,将于那里问斩。
菜市场门口,早已站满了围观的百姓。
百姓们朝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有的还在辱骂、大笑。
更有甚者,向其扔臭鸡蛋、烂菜叶。
像极了未开化的愚民。
可谭嗣同依旧傲然而立,宛如一杆枪。
“希望我来世仍为谭复生,我以我血醒苍生!”
“愿这一国的民族,在我死后,能够醒来,找寻正确的道路,开创新国度!”
“时辰到,斩!”
伴随着命令声,手起,刀落。
谭嗣同鲜血飞溅。
他死了。
享年三十三岁。
PS;各位求一波五行好评,谢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一点不假。”
“亡国必先亡民,这群人虽然来路不正,却也代表着最底层的人民。”
“一开始只有星星之火,现在火越聚越多了!”
……
各个朝代,各个时空。
上至王朝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抬头望着此刻出现在空中的画面。
只见画面里,一开始义和团只有一家,但很快,到处都布满了义和团。
一张张黝黑平凡的脸,就如野草一般,迅速蔓延,迅速生长,最终到了连慈禧太后都不得不重视的程度。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破天。
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
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将山!”
先是很多农村大山响彻起这样的口号,渐渐的,这些口号逐渐蔓延至了城镇里。
最终,入京!
他们都是做普通的农民,而抗击西方列强,是清廷士兵的工作,怎么也轮不到他们。
可是看着如今国破山亡,他们愤然起义,愿为未来希望大国而战。
这是顶替清廷在抗击洋人啊!
“腐朽的百姓是如何觉醒?我想我看到了……”
唐朝,一叶扁舟之上,李白躺在上面,一边喝酒,一边看着天空上的画面。
脸上浮现一抹微笑:“如此,甚好……”
大国将倾,最先觉醒的不是当权者,也不是大臣,更不是书生,而是这群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乞丐、轿夫。
他们大多都没读过什么书,大字都不识几个,但国难当前,他们却愿意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把这称为‘浪漫’、‘义务’,也是自我救赎的一条光明大道。
“杀啊!为了能吃上饱饭,儿女有书可读,推翻洋人争权!”
一次次针对洋人的起义围剿中,他们举刀大喊,以血肉之躯,抵抗洋人的长枪短跑。
更有甚者,掏出了刚画好的符箓和咒语,以这般形式抗击洋人。
相信神灵会赐予他们刀枪不入的身体,这是他们的信仰,西方的教堂,他们并不认可。
在皇帝们看来,这种行为或许封建,乃至愚昧,但在当时,这赐予了他们无穷无尽的勇气,面对流血死亡,他们都无所畏惧。
这种勇气令各朝皇帝们所震撼。
还有种错觉,开国的契机,极有可能在这群农民乞丐身上。
久而久之,慈禧太后也准许了义和团的行为。
“以往呢,红花会、白莲教,还有长毛太平军都是乱民,无一不是要乱我大清!这义和团扶清灭洋,倒像是我大清的赤子啊!不过呢,这一个朝廷最难得的总是稳定,不管多好的事,动静一闹大了,就不再是好事了!”
朝堂之上,慈禧这么说道,对义和团抗击洋人的行为很是赞赏。
一时风光无两。
然,义和团的行径很快遭到西方列强的抗议,慈禧采取表面实则,实则纵容的态度,激起了西方列强的怒火。
那一年,是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达到高潮,彻底激怒列强怒火,以帮助清廷镇压义和团的名义,八国联盟成立,一举攻破天京城,慈禧连夜逃出紫禁城。
随着文字的出现,各朝皇帝眼里的欣喜有减弱的迹象。
“盛极必衰,盛极必衰啊……”
大秦,嬴政无奈叹息。
从出发点来说,义和团能从底层农民开始,发展到最后十万人入京的地步,甚至引起列强组成联盟来镇压,无疑是成功的。
但从结果来说,义和团注定是失败的。
因为这样一群底层人民的反抗,注定是要被全副武装的八国列强镇压的。
然而,更黑暗的还在后面。
八国联军入京后,与义和团全面开战。
那是冷兵器、信仰与先进枪炮的厮杀。
毫无可比性。
呈现在皇帝们眼前的,是一场场毫无人性的屠杀和处决。
街道、农房、车站、教堂……随处都可见杀戮与鲜血。
空气里,都充斥着浓浓的血腥味。
一双双惊恐、害怕的眼神,看着对准他们的洋枪。
他们跪下来求饶,都没用,被一枪处决。
加入义和团的,他们都只是农民啊!!
生于乱世,没办法,他们才起义的,此刻却被这般屠杀。
人命,在这里是那么的渺小,苍凉。
但是,更多的人是奋起反抗。
“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欺压我们的洋人鬼子就在我们面前,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了,杀三个无愧列祖列宗!”
“哈哈哈哈!”
豪迈的笑声,响彻街边道口。
大片大片的人悍不畏死的冲了出去。
他们什么都没有,但就是不缺人。
他们也只有人。
要不然,在一场场围剿洋人的起义中,他们靠什么起义?
靠开刃的锈刀,靠一张张符箓符咒,还是靠一尊尊神仙雕像?
都不是。
靠的是前赴后继的人。
一个人倒下了,身后的人继续冲,倒下了,后面的人再继续冲。
“啊!!!”
穷山恶水,出刁民。
面对死亡,他们无惧,怒目圆睁的冲了过去。
皇帝们甚至看到一位义和团的大师兄,以血肉之躯开路,子弹打穿他的身体,他依旧在奔跑。
终于,他跑到一门打炮面前,竟用身子堵住了炮口。
“砰!”
大炮发射,大师兄的身体瞬间被炸得四分五裂。
“各团的大师兄注意,朝廷的军队来了!!”
突然,画面里,有人大喊一声。
所有反抗的义和团的士兵全部回头看去。
地面在震动,大批人马正朝这里赶来。
是清军!
他们激动的向清军的方向跑去。
在他们看来,清军这时候来了,是没有放弃他们,是和他们并肩作战,共同对抗联军!
“砰!”
然而,一声刺耳的枪声响起,清军方有士兵开枪了。
那名冲在最前面的大师兄中枪倒地。
“砰!砰!砰!”
越来越多的清军开始开枪,帮助列强联军镇压义和团。
自此,仅剩抵抗的义和团士兵倒下了,全部中枪倒下。
那名最先倒下的大师兄没死,只是倒在地上,看着朝他们开枪的清军,不甘的眼里,流下泪水。
他哭着怒吼:“为什么?为什么啊……我们,明明在‘助清灭洋’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