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泄的对象,所以只好放过了扬州。
因为本地人死的死、跑的跑,所以后来又渐渐恢复了元气的扬州,实际上都是外地人的天下。尤其是山西人,甚至不乏来自波斯、阿拉伯的外国人。而且凭借着一条大运河和漕运,扬州的手工业、盐业和物流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苏州一起再度成为南方经济以及文化事业的领头羊。
苏扬翻身以后,当然也没忘了报复朱家的子孙。尤其是嘉靖朝以后,当地士绅一边大肆走私,一边勾结海盗搞倭乱,甚至打着各种借口逃税、避税直至抗税,可视之为已经在经济上独立于大明之外。据后世学者估计,从隆庆开关到明亡的近80年间,仅从海外流入国内的白银就高达3.5亿两之巨。而这笔相当于大明朝廷一百多年国库收入的巨款,在江南官绅士庶的一致努力下,愣是让朱家皇帝近乎分文未得。到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每年400万石漕粮,也敢只送去100万石,让本来还挺能打的北方边军沦落成一群要饭花子,这才被建贼闯逆混合双打,直至亡国。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徐达率军攻破苏州。张士诚自缢不成后被俘,然后被绑在一块门板上装船发往南京,途中一直闭目绝食。到南京后,朱元璋没见他,而是让李善长去劝降。结果劝着劝着,却劝成了“士诚言不逊,善长怒骂之”(《国初群雄事略·卷八》),俩老汉差点没互抡起王八拳。
最后李善长愤愤而去,张士诚又解下了裤腰带……不过这回没人拦着他,遂死。
但人死了,事还没完。
张士诚的死讯传来,苏州士民如丧考妣,又慑于老朱凶猛,只好采取各种隐晦的方式祭奠这位让他们感念的“吴王”。像是“挂天灯”、“久思香” 、“酒酿饼”、“积谷甏”以及“讲张”等风俗或俗语至今仍有流传。比如“讲张”,在今天的苏州话里就是闲聊的意思,而它的起源就是在张士诚死后,苏州百姓比较在朱张治下生活的差异,当然觉得后者实在是好得太多,就经常聚在一起“忆苦思甜”、感念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