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紫薇文学网 > 女频言情 > 东邦伟人曾国藩(王纪卿译版)无删减全文

东邦伟人曾国藩(王纪卿译版)无删减全文

【日】紫山川崎三郎著 王纪卿译 著

女频言情连载

政治生涯▽个人生活与政治生活▽三朝历任,一大异彩▽曾国藩的伟大在于他是经世家与国士▽未能发挥本领的原因个人生活与政治生涯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并无绚烂夺目的伟观,而只有苍老稳重的光景;其政治生涯未必如李鸿章一般变化多端,波澜起伏,趣味盎然,也无一段功名赫赫的历史,但也绝非淡泊无色。他的事业,自然成为中华帝国的精神。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辛未十月(日本文化八年),死于同治十一年壬申二月(日本明治五年)。考察其政治生涯,于道光十八年戊戌(日本天保九年)进士及第;七次迁升而任礼部侍郎,历任工部、刑部、吏部侍郎;咸丰二年壬子(日本嘉永五年)任江西正考官,时值太平军大乱,临危受命,办理湖南团练;咸丰五年(应为四年。——译注)甲寅(日本安政元年)因收复...

主角:曾国藩李少荃   更新:2025-04-04 15:3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曾国藩李少荃的女频言情小说《东邦伟人曾国藩(王纪卿译版)无删减全文》,由网络作家“【日】紫山川崎三郎著 王纪卿译”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政治生涯▽个人生活与政治生活▽三朝历任,一大异彩▽曾国藩的伟大在于他是经世家与国士▽未能发挥本领的原因个人生活与政治生涯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并无绚烂夺目的伟观,而只有苍老稳重的光景;其政治生涯未必如李鸿章一般变化多端,波澜起伏,趣味盎然,也无一段功名赫赫的历史,但也绝非淡泊无色。他的事业,自然成为中华帝国的精神。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辛未十月(日本文化八年),死于同治十一年壬申二月(日本明治五年)。考察其政治生涯,于道光十八年戊戌(日本天保九年)进士及第;七次迁升而任礼部侍郎,历任工部、刑部、吏部侍郎;咸丰二年壬子(日本嘉永五年)任江西正考官,时值太平军大乱,临危受命,办理湖南团练;咸丰五年(应为四年。——译注)甲寅(日本安政元年)因收复...

《东邦伟人曾国藩(王纪卿译版)无删减全文》精彩片段


政治生涯
▽个人生活与政治生活 ▽三朝历任,一大异彩 ▽曾国藩的伟大在于他是经世家与国士 ▽未能发挥本领的原因
个人生活与政治生涯
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并无绚烂夺目的伟观,而只有苍老稳重的光景;其政治生涯未必如李鸿章一般变化多端,波澜起伏,趣味盎然,也无一段功名赫赫的历史,但也绝非淡泊无色。他的事业,自然成为中华帝国的精神。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辛未十月(日本文化八年),死于同治十一年壬申二月(日本明治五年)。考察其政治生涯,于道光十八年戊戌(日本天保九年)进士及第;七次迁升而任礼部侍郎,历任工部、刑部、吏部侍郎;咸丰二年壬子(日本嘉永五年)任江西正考官,时值太平军大乱,临危受命,办理湖南团练;咸丰五年(应为四年。——译注)甲寅(日本安政元年)因收复武昌之功,授署理湖北巡抚,但固辞未就,被授予兵部侍郎衔;咸丰五年乙卯(日本安政二年)任兵部侍郎;咸丰十年庚申(日本万延元年)四月授兵部尚书衔,出任署理两江总督,同年六月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咸丰十一年辛酉(日本文久元年)因克复安庆之功叙太子少保衔,授予节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全权;同治元年壬戌(日本文久二年)成为协办大学士;同治三年甲子(日本元治元年)以戡定太平天国之功叙太子太保衔,赐一等世袭侯爵,赏戴双眼花翎;同治四年乙丑(日本庆应元年)任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剿讨捻军;同治五年丙寅(日本庆应二年)因病辞职,回到两江总督本任;同治七年戊辰(日本明治元年)闰四月,升武英殿大学士,同年六月任直隶总督,从金陵进京,驻节保定府;同治九年庚午(日本明治二年)主持天津教案谈判,为御史弹劾辞职;同年七月转任两江总督,死于任地。
三朝历任,一大异彩
曾国藩的政治生涯,其间三十五年,历任三朝。他倾注半生精力,成就拨乱反正的大业。这是曾国藩生涯的一大异彩。
曾国藩的伟大在于他是经世家与国士
曾国藩得以发挥他的大本领,是因太平天国之乱所促成;但他本领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一名军人,不在于他担任了将帅,而在于他是一位政治家、经世家,在于他是一位国士。
未能发挥本领的原因
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的官位虽重,曾国藩却未能身为大宰相掌控天下枢机,所以他虽有赫赫的军功武勋,却因此而无法建立政治功业,所以他未能充分发挥本领。


在我研究湘军史的二十余年中,《东邦伟人曾国藩》是我所知的两部由外国人撰写的曾国藩传记之一,而且是出版年代最早的一部。此书问世于1903年,即清光绪二十九年,是与曾国藩大约同时代的日本记者川崎紫山的作品。该书的出版,距离日本明治维新和曾国藩去世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因此是以近代文明的观念,贴近时代解读曾国藩其人的一部难得的传记作品。谨以此书的第一个中译本,献给曾国藩二百周年诞辰。
从这部作品的内容和结构看来,作者对中国清末军政巨擘曾国藩有清晰而深入的了解。很难找到一本传记作品,能以区区十万字的篇幅,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简洁明了地全面揭示一个伟大人物的生平、事功、学术、教养和为人处世之道,令读者轻松地徜徉于字里行间,掩卷之后,对传主能有囊括整体而又细致入微的印象。川崎紫山做到了这一点。因此,本书的难得之处,不仅在于作者对传主的深入研究,也在于其具有结构文章、讲述故事和表达思想的高超技巧。
川崎先生将此书分为上下两卷,其上卷述写曾国藩从出生到去世为止的生平与功业,下卷介绍其家庭、教育、修养、学术、交友,由此两大层面构成伟人的巨像。而在此两卷中又分章分节,以大量具有概括性、提示性和启发性的小标题,来标示正文的内容与思想,犹如讲师为学生标示课程重点,读来明快而便于理解消化,又易于记忆,与当今网络上流行的微博体裁有所类似。本书就像是围绕同一题材而撰写的微博之集合,但是其条分缕析,结构有致,则是微博所远不能及的。
作者采用了所谓心理历史学的手法,在叙述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时,以其本人所作的诗歌,生动地表现了传主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状态。这在传记作品中是很难办到的。若非作者对传主的文学素养和诗歌创作做过深入的研究,根本不可能进行如此精到的心灵剖析。由此一斑,可窥全豹。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提供的这部传记,是值得一读的信史。
将中外历史人物进行有趣的类比,是外国作者为中国人写传时常有的特色。川崎先生对曾国藩的评价,正是以中外对比为基础。他不仅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名人西乡南洲、大久保甲东等人为参照物,而且以西方国家的大人物如华盛顿、俾斯麦等人作为标杆,使读者对于曾国藩其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高度,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川崎紫山的职业是记者,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曾作为随军记者到过中国,对于中国晚清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做过颇为深入的研究。其专著除本书以外还有多部,其中的《日清战史》记载了大量第一手的史料,专家们认为,对于研究中日战史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他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知识界中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这些著作,使他达到了历史学家的高度,出版后影响颇广。因此可以说,阅读了这部《东邦伟人曾国藩》,我们便有可能看到曾国藩其人在日本近代知识界眼中的映像。
本书旁征博引,随处可见作者从曾国藩的奏疏、书信、诗文和日记中撷取的精华,但由于作者没有标明引文的出处,无法根据原书出处校对而正误,译者只能根据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的《曾国藩全集》来校对,又发现两者有诸多未能吻合之处,于是以《曾国藩全集》为标准,对本书中的引文做了订正。特此说明。
译者水平所限,译文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恳望读者不吝赐教,以俾重印或再版时改正,在此先致谢忱。译者联系方式为:电子邮箱,7000901@qq.com; QQ号:7000901。
王纪卿
2011年8月27日星期六
于长沙听雨轩


谠议
▽京官 ▽立朝謇愕 ▽转移风化之本 ▽剀议切论 ▽俨然社稷之重臣 ▽盛德亮节
京官
宣宗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日本天保十二年),曾国藩授国史馆编修。道光二十三年癸卯(日本天保十四年)授四川正考官,赴任四川,不久补翰林院侍讲。十一月返京,授文渊阁校理,第二年甲辰(日本弘化元年)授翰林院侍读。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日本弘化二年)擢翰林院侍讲学士。道光二十七年丁未(日本弘化四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道光二十九年己酉(日本嘉永二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理兵部右侍郎。道光三十年庚戌(日本嘉永三年)宣宗驾崩,文宗登极后,曾国藩署理工部左侍郎,不久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元年辛亥(日本嘉永四年)署理刑部左侍郎。咸丰二年壬子(日本嘉永五年)署理吏部左侍郎,未几,任江西主考官。
立朝謇愕
《湘军记》记中写道:
国藩官京秩,以理学文章著,立朝謇愕,有大臣之言,中外想望。
据此可以想见当时曾国藩是怎样的人物。
文宗即位之初,下诏求言,曾国藩陈述行政用人的意见。他在《应诏陈言疏》中写道:
臣窃维用人、行政,二者自古皆相提并论。独至我朝,则凡百庶政,皆已著有成宪,既备且详,未可轻议。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方今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扬之,端赖我皇上之妙用。大抵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一。
接着,他论及人才萎靡的弊端:
以臣观之,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割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顸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奏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转移风化之本
其次,曾国藩论及皇帝以身作则是转移风化的根本:
臣考圣祖仁皇帝登极之后,勤学好问,儒臣逐日进讲,寒暑不辍;万寿圣节,不许间断;三藩用兵,亦不停止;召见廷臣,辄与之往复讨论。故当时人才济济,好学者多。至康熙末年,博学伟才,大半皆圣祖教谕而成就之。今皇上春秋鼎盛,正与圣祖讲学之年相似。臣之愚见,欲请俟二十七月后,举行逐日进讲之例。四海传播,人人响风。召见臣工,与之从容论难,见无才者,则勖之以学,以痛惩模棱罢软之习;见有才者,则愈勖之一学,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十年以后,人才必大有起色。一人典学于宫中,群英鼓舞于天下。其几在此,其效在彼,康熙年间之往事,昭昭可观也。以今日之萎靡因循,而期之以振作;又虑他日更张偾事,而泽之以《诗》、《书》。但期默运而潜移,不肯矫枉而过正。盖转移之道,其略如此。
再次,他又论及人才培养之道:
所谓培养者,约有数端,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堂官之于司员,一言嘉奖,则感而图功;片语责惩,则畏而改过。此教诲之不可缓也。榛棘不除,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此甄别之不可缓也。嘉庆四年、十八年,两次令部院各保司员,此保举之成案也。雍正年间,甘汝来以主事而赏人参,放知府;嘉庆年间,黄钺以主事而充翰林,入南斋。此超擢之成案也。盖尝论之,人才譬之禾稼,堂官之教诲,犹种植耘耔也;甄别则去稂莠也;保举则犹灌溉也;皇上超擢,譬之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
论及培养之道后,又论考察的方法:
臣之愚见,愿皇上坚持圣意,借奏折为考核人才之具,永不生厌斁之心。涉于雷同者,不必交议而已;过于攻讦者,不必发钞而已。此外则但见其有益,初不见其有损。人情狃于故常,大抵多所顾忌,如主德之隆替,大臣之过失,非皇上再三诱之使言,谁肯轻冒不韪?如藩臬之奏事,道员之具折,虽有定例,久不遵行,非皇上再三迫之使言,又谁肯立异以犯督抚之怒哉?臣亦知内外大小,群言并进,即浮伪之人,不能不杂出其中。然无本之言,其术可一售,而不可以再试,朗鉴高悬,岂能终遁!方今考九卿之贤否,但凭召见之应对;考科道之贤否,但凭三年之京察;考司道之贤否,但凭督抚之考语。若使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岂不更为核实乎?臣所谓考察之法,其略如此。
剀议切论
曾国藩如此剀议切论,言辞凿凿,切中时弊。其后,文宗临筵,召集儒臣,至于开逐日进讲之例,都是因为嘉纳了曾国藩的献言。曾国藩同时又上疏论及君道,即《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其中写道:
臣窃观皇上生安之美德,约有三端。而三者之近似,亦各有其流弊,不可不预防其渐。请为我皇上陈之。
臣每于祭祀侍仪之顷,仰瞻皇上对越肃雍,跬步必谨,而寻常莅事,亦推求精到,此敬慎之美德也。而辨之不早,其流弊为琐碎,是不可不预防。
这一段论及谨慎小事、疏忽大事的弊端。又写道:
夫所谓国家之大计,果安在哉?即如广西一事,其大者在位置人才,其次在审度地利,又其次在慎重军情。
这一段论及决不应忽视广西乱兆的原因,以及不拘泥于其细节,要从宏观上解决困难的根本原因。其下又写道:
又闻皇上万几之暇,颐情典籍;游艺之末亦法前贤,此好古之美德也。而辨之不细,其流弊徒尚文饰,亦不可不预防。
这一段论及为什么不可忽视赏罚黜陟,以及不可不体察舆论的焦点。又写道:
黜陟者,天子一人持之;是非者,天子与普天下人共之。宸衷无纤毫之私,可以谓之公,未可谓之明也。必国人皆曰贤,乃合天下之明以为明矣。
俨然社稷之重臣
以上的谠议争论,足以耸动朝野的耳目。论者以为:“明良一德,非公之孤忠不能陈此谠言,非圣主之优容不能纳此荩言也。”由此可知,曾国藩当时规模悠远,俨然有社稷重臣的风格。
以下为李瀚章(李少荃之兄)所言:
公早践清华,屡司文柄,学问该博,议论忠荩,负海内重望。
郭松林则说:
公自侍从陟乡贰,时方承平,大都进退雍容,歌咏和乐,公独抑然深思,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密勿所告,忧公如私,宇内想望其风采。
李宗义写道:
我中堂夫子,早入翰林,以文章学问名天下。及游历乡贰,条陈时政,皆切中事宜。识者始知公非独词臣而已。
盛德亮节
李鸿章对曾国藩推重备至,他的评价未必是溢美之词:
始公官京师,首以圣德、亮节、高文、硕学伏天下。


进士及第
▽曾国藩的抱负 ▽登龙门 ▽县试 ▽科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乙未岁暮杂感诗 ▽辛丑杂诗 ▽抱负伟大,志望宏远
曾国藩的抱负
“平生企高遐,力微不自量。树德追孔周,拯时俪葛亮。又兼韩欧技,大言足妖妄。”
这是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抱负。
登龙门
男儿立世,当然不能没有德追周孔、功凌管葛的抱负,但若要施展抱负,必须先占好位置;而要占好位置,则必须去登龙门,应科举。科举虽然不是容纳英雄的地方,但在清朝的中国,平时除了科举以外,就没有获取功名的余地,如果不去应科举,就不得不甘于终身不遇。于是曾国藩在青年时代,与通常中国人的出身相同,汲汲于做好应科举的准备。
县试
曾国藩十六岁应县试,取为佾生。县试是最初的考试,就学的童生在本籍州县参加考试。考试分为几段,由县官考察。第一段要写以四书为题的作文,五言六韵排律,到了开试时间,乐手奏乐,炮手发炮;第二段要写以五经为题的作文;第三段、第四段也要按照出题写诗作文;到了第五段,县官预设筵席,在场内宴请应试者。取为第一等者称为“案首”。
科试
曾国藩经过县试以后,去应科试,补了县学生员。这是道光十三年癸巳(日本天保四年),他此年二十三岁。所谓科试,就是学政召集其管下的生员以及已经府县试的童生加以检验的考试,其考试成绩分为六等,分别升降。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四十三岁时才得以补了县学生员,曾国藩则在二十三岁就补上了。由此可见,他的学识到这时已经超出一般人。
乡试
道光十四年甲午(日本天保五年),曾国藩应乡试,中了举人。乡试是将管下生员召集到该省首府举行的考试,又称“贡举”。其考试分为三段,历时八天,题目又都是四书五经、诗及策问。考试官是皇帝特派的钦差,考场事务由巡抚或总督监管,惟有顺天府由皇帝钦定。考试中式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魁元”。中式者都叫“副贡生”。
会试
翌年乙未,曾国藩去应会试,榜上无名,留在北京。道光十八年戊戌(日本天保九年)又应会试,中榜,取为贡士。会试是在乡试之后的第二年三月份举行的考试,全国的举人用官费旅行,聚集于京城。考业由礼部管辖,考试官为大学士、尚书等官员,稽察大臣为亲王、大学士、都统等官员。其中式的发榜,也就是登第告示,由皇帝特命钤榜大臣来执行。中式者称为“贡士”。
殿试
曾国藩在会试中式的下一个月参加了殿试,进士及第,取为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殿试是在会试同一年四月二十一日召集全国贡士于保和殿由皇帝亲自举行,由两名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内选取六人任阅卷大臣,即副考官。领侍卫内大臣率銮仪卫兵守卫宫门。考试只有一段,题目称为“制策”。开试时,大学士奉上制策的题目,授给礼部尚书,颁给贡士。制策有数条,要一一条对书写,书写有格式,一画之误就不得中选。每条限三百字,全文须在千字以上。其优劣分为三种: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第一称“状元”,第二称“榜眼”,第三称“探花”,赐予进士及第。其他无定员,都赐进士出身。发榜仪式有引见、赐宴及金银、簪花、银两的恩赐,待遇优渥。在清朝,这是人生荣誉的极点。曾国藩进士及第,为踏上仕途的第一步,也是从来功成名就的立足之地。
乙未岁暮杂感诗
曾国藩进京,在道光十年甲午之交,翌年乙未参加会试,没有中榜,留在京城,不懈地钻研经史。《乙未岁暮杂感诗》写道: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韶华弹指总悠悠,我到人间廿五秋。自愧望洋迷学海,更无清福住糟邱。尊前瓦注曾千局,脚底红尘即九州。自笑此身何处著,笙歌丛里合闲游。
为臧为否两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万事拼同骈拇视,浮生无奈茧丝多。频年踪迹随波谲,大半光阴被墨磨。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
诗中可见曾国藩雄志落落,奇气摇斗牛,这就是他当年的本色。
辛丑杂诗
曾国藩还有《道光辛丑杂诗》一首,写道:
早岁事铅椠,傲兀追前轨。张纲挈陬维,登山造岌峩。述作窥韩愈,功名邺侯拟。三公渺如稊,万金睨如屣。肠胃郁千奇,不敢矜爪觜。稍待兰蕙滋,烈芬行可喜。岂期挝驽骀,前驱不逾咫!滔滔大江流,年光激若矢。春秋三十一,顽然亦如此。染丝不成章,橘迁化为枳。壮盛百无能,老苍真可耻。樗散吾所甘,多是惭毛里。
抱负伟大,志望宏远
由此可知,曾国藩抱负伟大,志望宏远,不满足于区区眼前的虚名与虚荣。


曾国藩与时代
▽庚子杂感诗 ▽拿破仑霸业没落后欧洲的局面 ▽英国与海上权力 ▽大清国的隆盛期 ▽户部剩余金七千余万两 ▽内忧之兆 ▽南京条约 ▽纪纲衰弛,国力疲惫 ▽群盗会匪思乱 ▽咸丰帝 ▽简练军实的奏疏 ▽时势的健儿
庚子杂感诗
碣石逶迤起阵云,楼船羽檄日纷纷。螳螂竟欲当车辙,髋髀安能抗斧斤?但解终童陈策略,已闻王歙立功勋。如今旅梦应安稳,早绝夭骄荡海氛。
以上是道光庚子那年曾国藩感慨时事寄予其友郭筠仙(郭嵩焘)的一首诗,因为曾国藩进入翰林之际,正是清朝衰乱之时,曾国藩慨然以忧国为自任,决非偶然。
拿破仑霸业没落后欧洲的局面
曾国藩出生于嘉庆辛未之岁,西历1811年,当时拿破仑的霸业已达于顶峰。第二年有莫斯科战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皇帝的霸业俄顷落地。1814年,反拿破仑四国同盟(英俄普奥)成立,下一年瓜分欧洲的维也纳会议召开,奥地利大臣梅特涅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控制的神圣同盟成立。
英国与海上权力
作为反动和平政策的结果,欧洲均势的基础得以建立,时间正值曾国藩出生;也是在这个时候,作为欧陆和平的结果,英国扩张海上权力的版图,逐渐在东方占据雄飞的位置。
大清国的隆盛期
大清国的隆盛期,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达到巅峰,而衰乱的发端则是在嘉庆初年。圣祖(康熙帝)即位以后,足以平定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的叛乱,于是以云、贵、川、湖、闽、粤、陕、浙、江西等省为战场,年收入中损失三分之一,一时开了以捐款换取官位等级的先例,三年间仅得二百万两银子,由此可以想象当时国内的疲弊。
户部剩余金七千余万两
然而,康熙帝其后绥服蒙古,亲征准噶尔,康熙六十年,日本享保六年,西历1731年,户部的余款达到八百万两,雍正年间积累至六千余万两,由此可知其富强是与军功武略分不开的。世宗(雍正帝)时,因前后两征厄鲁特,开销了大半余款。高宗(乾隆帝)初年,户部余款减至二千四百余万两。而高宗在一代之间稳定四疆,征战廓尔噶,平定大小金川,六巡江南,在乾隆四十一年,日本安永五年,西历1776年,户部余款有七千余万两。乾隆四十六年,日本天明元年,西历1781年,户部余款有七千八百万两,该年可谓清朝的极治和极盛了。
内忧之兆
高宗在位六十年之久(自日本元文元年、西历1736年起,至日本宽政七年、西历1795年止),其版图的扩展比雍正年间翻了一倍,近邻诸国的宾服超过了康熙时代,而且文物制度灿然,呈现出中国历史上几乎未曾有过的美观。然而盛极衰之始,乾隆末年纪纲渐弛,有湖南、贵州的红苗之变,内忧前兆渐显。到了仁宗(嘉庆)之时,白莲教蔓延五省,前后九年,虽然逐渐加以平定,但军费已耗费二亿两银子。海寇蔡牵安盘踞南方,蹂躏两广闽浙之地,至嘉庆十五年方始平定。又,天理教李文成、林清之辈骚扰山东、直隶地方,陕西也有箱贼之警。民心乖离,已现大乱渐将发生之兆。
南京条约
仁宗崩,宣宗(道光帝)即位,有回民张格尔之乱,官军大举苦战七年之久,得以渐渐平定。但举朝醉生梦死,地方总督、巡抚也不得其人,粉饰太平,贪一日苟安,不留心国家的前途。而道光十六年以后,发生了处理鸦片的问题。道光十九年己亥,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奔赴广东,焚毁英商的鸦片,第二年即道光二十年庚子(日本天保十一年,西历1840年),中英两国的和平交往因此而破裂,所谓的鸦片战争爆发,清军连战连败。道光二十二年壬寅(日本天保十三年,西历1842年)签署南京条约,约定中国给英国割让香港,并开放上海、厦门等港口,赔款六百万两白银,作为鸦片赔偿金。这段时间,正值曾国藩进士及第,步入翰林。
纪纲废弛,国力疲惫
南京条约签字批准的正式交换,于道光二十三年癸卯(西历1843年)在香港举行,虽然暂时缔结了和平局面,但是纪纲衰弛、国力疲敝、兵备废颓的真相,逐渐暴露出来。
群盗会匪思乱
汉族社会的士民不得志于当世,不甘永远雌伏于草莽,煽动群盗会匪,思乱之人接踵而起。到了道光末年,果然见到洪秀全的崛起。而北京政府上无英君明主,下无名宰贤相,文恬武嬉,毫无猛省之兆。
咸丰帝
宣宗崩,文宗(咸丰帝)立。曾国藩深忧国家的前途,屡次上疏,论及大计,提出振肃纲纪,举贤才,修兵备。
简练军实的奏疏
例如,咸丰元年辛亥(日本嘉永四年)的《简练军实疏》(亦名《议汰兵疏》。——译注),可见其意见之一斑。这份奏疏首次指出:天下大患,在于国用不足,兵伍不精。
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大抵无事则游手恣雎,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章奏屡陈,谕旨屡饬,不能稍变锢习。
至于财用之不足,内外臣工,人人忧虑。自庚子以至甲辰,五年之间,一耗于夷务,再耗于库案,三耗于河决,固已不胜其浩繁矣。乙巳以后,秦、豫两年之旱,东南六省之水,计每岁歉收,恒在千万以外。又发帑数百万以赈救之。天下财产安得不绌?宣宗成皇帝每与臣下言及开捐一事,未尝不咨嗟太息,恨宦途之滥杂,悔取财之非计也。
曾国藩进而论及乾隆十七年增兵一事是兵饷多寡的一大转机,而裁汰兵员则是当务之急。
医者之治疮疤,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盖亦当量为简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自古开国之初,恒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北宋中叶,兵常百二十五万,南渡以后养兵,百六十万,而军益不竞。明代养兵至百三十万,末年又加练兵八十万,而孱弱日甚。我朝神武开国,本不借绿营之力。康熙以后,绿营屡立战功,然如三藩、准部之大勋,回疆、金川之殊烈,皆在四十六年以前。至四十七年增兵以后,如川、楚之师,英夷之役,兵力反远逊于前。则兵贵精而不贵多,尤为明效大验也。……近者广西军兴,纷纷征调外兵,该省额兵二万三千,土兵一万四千,闻竟无一人足用者。粤省如此,他省可知。言念及此,可胜长虑。
曾国藩由此而论及裁军之后军队的训练方法,请皇帝亲自举行大阅兵:
若夫训练之道,则全视乎皇上精神之所属。臣考本朝以来大阅之典,举行凡二十余次。或于南苑,或于西厂,或于芦沟桥、玉泉山,天弧亲御,外藩从观,军容一肃,藩部破胆。自嘉庆十七年至今,不举大阅者四十年矣。凡兵以劳而强,以逸而弱。承平日久,京营之兵既不经战阵之事,又不见搜狩之典,筋力日懈,势所必然。伏求皇上于三年之后,行大阅之礼,明降谕旨,早示定期。练习三年,京营必大有起色。外省营伍,势难遽遍,求皇上先注意数处,物色将才,分布天下要害之地。但使七十一镇之中有十余镇可为腹心,五十余万之中有十余万可为长城,则缓急之际,隐然可恃。天子之精神一振,山泽之猛士云兴,在我皇上加意而已。
曾国藩的话说得痛快淋漓,足以搅破满朝太平的昏梦。而文宗未能采纳曾国藩的忠言,未能断然革新政治,振整兵备,所以未能防止大乱将起的局面。
时势的健儿
曾国藩当年在述怀诗中写道:
蜒雨蛮烟日日催,侧身周望重低徊。海滨膏血深无极,帐下笙歌自莫哀。安得贾生时痛哭,可怜杨仆本庸才。投章欲问茫茫意,何处通天尚有台?
经国济民之志,慨世伤时之泪,写在这五十六个字之中,可见曾国藩也是时势的健儿!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